沒錯,就是那個你在釘釘上一眼就能看出對方到底有沒有看通知的已讀;也是那個你在閑魚、淘寶上和賣家交流 Battle 的已讀;或者陌陌、探探、Soul 上心照不宣地暗示你,人家對我們不感興趣的已讀。
這個給別人發了消息,對方卻遲遲沒有回復,像救世主一樣幫你了解對方心情的已讀功能,你希望出現在微信上嗎?
或許希望,或許不希望,但這個功能,早就是很多 App 里的基本功能,WhatsApp、Facebook Messenger、Snapchat、Telegram 等等全都支持。
作為在全球都有牌面的微信,為啥唯獨微信怎么這么不懂事,偏偏落下了已讀功能呢?或許我們還要從已讀從哪來的說起。
1
已讀功能的官方稱呼,是「已讀回執」。

這并不是屬于即時通訊 App 的專有名詞,在移動手機還沒有成為貼身物件的年代,已讀回執就已經出現在了電子郵件上,時至今日,你打開 QQ 郵箱,發郵件的時候還能找到「需要回執」的字眼。
這個功能最初的目的其實很單純,就是想讓你知道對方到底有沒有成功收到郵件,要知道,在電腦時代,沒有人會一直坐在電腦前。
我們又不能一直發郵件問對方到底在不在,一封回執的郵件就是彼此間的尊重。
2
說到這,熟悉微信發展史的小伙伴們應該很納悶,微信之父張小龍,人家可不是門外漢,而是地地道道的靠著電子郵件起家的。
17 年前,騰訊收購了專門提供電子郵件管理服務的 Foxmail,其創始人張小龍,被安排到了 QQ 郵箱的開發中。
5 年后,正在著手開發 QQ 郵箱移動版的張小龍,臨危受命,選擇盡可能地復用了原先 QQ 郵箱的后臺協議和框架,攢出來了一個微信。
但奇怪的地方來了,國內同時間出現的即時通訊工具,都為自家 App 增添了「已讀回執」的功能,比如比微信出道還早的米聊。
反倒是做郵箱出身的張小龍,在微信上選擇了拋棄「已讀回執」,什么原因呢?之前張小龍在《微信背后的產品觀》里曾聊過——

他希望微信給用戶的感受是,你能立刻通過微信找到對方,微信不需要像過去的 QQ 一樣,讓用戶判斷對方是不是在線,因為微信就是全天候打開的,做到了這點,其實也無所謂有無已讀回執,因為對方一定是收到了的。
沒錯,在張小龍 10 年前暢想里,微信就是個時時刻刻在線的工具,失聯,這個曾經已讀回執所解決的問題,在未來是不會發生的。
10 年后,微信已經成長為了月活 12 億的龐然大物,未來已經照進現實,那微信還需要已讀回執嗎?
3
我們不妨再來分析一下需要「已讀回執」功能的場景——
在工作的時候,相信大家都經歷過「收到請回復」的折磨,但有了已讀回執的功能,連 1 都不用扣了,你開心,通知你的人更開心。
在與陌生人交友的時候,「你好,認識一下」的開場白不再是你的獨角戲,也不用在接下來漫長的時間里,去糾結于對方到底有沒有看到自己的消息,不感興趣的已讀沉默,就是今晚不吭聲的康橋。
你看,在這些場景里,已讀回執都有自己的價值,不會讓發信人不爽,也不會讓收信人尷尬,但在最最日常的熟人社交里呢?
已讀回執反而是一種負擔。
發出信息的人看到「已讀」,卻遲遲沒收到回復,會感覺自己被晾著了,甚至懷疑自身在對方心里的價值和存在感,既會讓你陷入精神內耗。
那收信人這里呢,很遺憾,同樣會產生「已讀」焦慮——剛閑下來看個信息,立馬就要去忙了,你說我到底要不要點進去,給個已讀不回的反饋呢?
還有那種 N 年沒聯系的朋友,突然問你一句「在嗎」,點進去畫風就變成了被迫聊天,進退兩難。
是的,社交也是需要距離的,通過書信交流的年代,泛黃的信封上,寄托有遠方親朋的情感;通過電子郵件交流的年代,已讀回執的信件,是友好交流的基礎。
而在遠程溝通效率驟然提升的今天,一個囊括了工作、陌生人社交、熟人社交的微信,如果有了「已讀回執」,那將會是一場噩夢。
畢竟誰也不想生活在一個,說句「在嗎」都成了打擾,說句「對不起,剛看到消息」都成了奢望的世界。
那可能你又會問,那既然都不喜歡已讀功能,為何除了微信,國外的應用都有這個功能呢?
簡單點說,如果有項標準是衡量社交 APP 綁定生活的程度,那么在微信面前,其他沒有一個能打的。
微信是一個不可復制的存在,生活的一切,幾乎都被深度綁定之上,而這正是讓國外社交平臺流口水的地方。
工作是工作,生活是生活,娛樂是娛樂,但在微信能搞定這一切。
也正是如此,面對如此復雜的各種場景,微信只能取一個最大公約數。
最后
10 多年前,手機通知聲響起,我們會迫不及待的查看消息。
10 多年后,手機短信彈窗出現,只有在接收驗證碼的時候才能感到意義。
或許從一開始,微信就不該是個大雜燴,但當它已經是的時候,添加已讀回執,就可能是這 10 年來,壓死選擇微信這群人的最后一根稻草。
反過來想,不加已讀回執,或許也是微信最后的溫柔?
不管是不是,我都不希望微信添加已讀回執,但假如有一天,微信把皮球重新踢給了用戶,加了可開關的已讀回執,而且是需要收費關閉的。
坐在屏幕前的你,又會愿意花多少錢關閉這個功能呢?